导语:消毒剂验证正式步入GMP和《中国药典》“双法时代”,实验室如何应对?
2025年版《中国药典》首次新增《9210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剂效力评估指导原则》(简称:中国药典9210),该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,标志着消毒剂效力验证已从建议性实践转变为明确的合规要求。本文将对新规进行深入解读,并系统探讨实验室应如何科学有效地完成消毒剂验证。
国家药监局今年3月份发布的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(2010年修订)》无菌药品附录(征求意见稿)以及EU GMP Annex 1,明确规定消毒方法应当经过验证。近期有企业收到国家药品审评中心(CDE)审评发补要求提交消毒效力验证资料;并在现场核查时进行了实地检查。可见消毒剂验证已成为企业合规的关键环节。
1.中国药典9210的核心意义
本次药典修订显著强化了对微生物控制的要求,新增多项指导原则。其中,中国药典9210的增加,为消毒剂效果确认提供了系统、可操作和标准化的方法,明确了消毒剂效力验证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.法规联动与执行紧迫性
消毒剂效力验证方案须严格遵循中国药典9210提供的方法,并可参考《消毒技术规范》、《GB/T 38502-2020》中的相关操作指引。这意味着实验室不能再仅凭供应商的报告作为合格依据,而必须根据官方指南,结合自身实际环境、使用条件及具体应用场景开展验证,以满足GMP对无菌和微生物控制的严格需求。
因此,药品生产企业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及相关机构必须系统、科学地推进消毒剂验证,这已成为一项紧迫且必要的合规任务。
二、应对新规:我们的实力与准备
面对新规要求,具备可靠、全面的检测验证能力至关重要。斯坦德科创微生物实验室拥有超过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GMP实验室,能够确保每一项验证活动的科学性、准确性和可追溯性。
我们深入理解新规要求,已建立完善的消毒剂验证平台,并为多家客户提供从方案设计、试验执行到报告出具的一站式服务,成功助力客户通过国家局现场核查,从容应对法规更新。
1.挑战微生物的选择
依据中国药典9210,需选用标准菌株及广泛环境分离菌株:
(1)杀孢子剂:
标准菌株: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、白色念珠菌、黑曲霉、枯草芽孢杆菌
环境分离菌株:如苏云金芽孢杆菌、产黄青霉菌
(2)非杀孢子剂:
标准菌株: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埃希氏菌、铜绿假单胞菌、白色念珠菌
环境分离菌株:如藤黄微球菌、表皮葡萄球菌
2.物品表面材质的确认
消毒剂在不同材质表面的效果可能存在显著差异,验证必须覆盖生产区域所有关键表面类型:
常见材质:不锈钢(304、316L)、环氧地坪、玻璃、塑料(PVC、聚碳酸酯)等。
测试方法:通常使用载体法,将微生物悬液干燥在特定材质的载体(如1cm×1cm的试片)上,然后进行消毒处理。
重要性:表面光滑度、孔隙率、化学成分都可能影响消毒剂的停留、渗透和杀灭效果。多孔或粗糙表面可能吸附消毒剂或为微生物提供庇护所,导致消毒失败。
3.中和剂鉴定:确保结果准确
在作用时间结束后,必须立即、完全地中止消毒剂的杀菌作用,否则残留的消毒剂会在后续培养步骤中继续杀灭微生物,导致“假阴性”结果:
核心原则:中和剂需有效中和消毒剂,且自身对微生物无毒,对培养基无抑制。
常用中和剂选择:可参考中国药典9210或USP1072,具体配方须经中和验证试验确认。
4.定量杀菌试验:核心效力评估
包括两种方法,互相补充:
悬液定量法:用于评估消毒剂活性成分本身的杀菌能力,排除表面材质干扰,是初步筛选和评价消毒剂的首选方法。
载体定量法:模拟实际应用场景,测试消毒剂在真实表面上的消毒效果,通过浸泡或擦拭等方式进行试验并回收微生物进行培养计数。
5.消毒剂有效期验证:确认稳定性
消毒剂(尤其是稀释后的工作液)可能不稳定,其有效成分会随时间降解,需确定其可存放时长:
方法:在时间零点、以及放置后的多个时间点,使用载体定量法测试其杀菌效力。
6.结果判定
根据中国药典9210:
细菌繁殖体及细菌芽孢各次的杀灭对数值≥3.00;
真菌各次的杀灭对数值≥2.00;
符合上述标准可判定消毒合格。
2025年版《中国药典》的实施推动药品微生物控制迈入更科学、严谨和规范的新阶段。消毒剂效力验证已成为明确的法规合规要求。选择专业合作伙伴,提前进行消毒剂验证,不仅是满足新规的必需步骤,更是保障药品安全、控制污染风险及确保产品质量的战略投入。